翻页   夜间
乐阅读 > 周易哲学解读 > 《左传》与《周易》(四十三)

《左传》与《周易》(四十三)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乐阅读] https://www.leduxs.com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第八章:《左传》所记人们对《周易》的运用对后世深刻的影响

    第五节:《左传》记载《周易》一书卜筮上对八卦取象及繇辞内容的穿凿附会于说法,以及道德对《周易》繇辞的解释,后世产生的“易学”(今本《周易》学术),无论是以“象数”或是“义理”去注释今本《周易》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

    《周易》产生于西周后期,是一部曾借用前人创立的记事序数(商代晚期已经使用)“六十四画符号”(被后人篡改用之和称之的“六十四卦画”)为题序而编写出六十四篇文章所组成的为“君子”(周天子血统的诸侯、贵族)们讲述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”的道理书。按现代哲学分类,应属政治哲学书。

    到春秋被篡改成繇式《周易》,史巫用于卜筮(算卦)。到战国末期,《周易》又篡改成数字卦爻格式(今本《周易》)。原创《周易》产生几百年后,即战国未期到西汉前期,面对今本《周易》(算卦形式的《周易》)为研究对象,产生了七篇学术文章(西汉认为是孔子作),称《易传》(或叫十翼)。这《易传》是对今本周易的学术文章,已不是原创《周易》的学术文章。

    把一本儿算卦格式的《周易》,作为学术的研究对象。并将已成为一套算卦的工具,即64卦符号(西汉认为是文王作)和八卦符号(西汉认为是伏羲创)、八卦取象,以及所谓的挂爻辞(西汉认为是文王作)。形成了八卦符号象数与卦爻辞义理及天道神秘思想内容。即不论不类的混合学术,即亦筮亦理对今本《周易》的学术。实乃是卦爻式《周易》(今本《周易》)下产生的一个学术怪胎(特别是《易传》里的《系辞》与《说卦》),而这个今本《周易》学术怪胎又在整个帝制时期里哺乳而疯狂妖艳的成长着(即帝制里的“易学”)。

    自汉武帝独尊儒术,把今本《周易》与对研究今本《周易》的《易传》尊为《易经》,并成为五经之首。汉又是经学的发荣时,后整个帝制里众多对《易经》(今本《周易》加《易传》)展开了注释与研究,其学说统称为\"易学\"。

    后封建时期里的“易学”,更多是从属《易经》内容的《易传》里生发出无穷的天道、阴阳、太极、八卦、象数神秘思想。当然也对属《易经》内容之一的卦爻辞(原创《周易》里的文辞)进行符合封建义理的诠释,与原创《周易》是个十万八千里,真是《周易》学术上的阴差阳错。

    当然《易传》无不受其《左传》一书对《周易》两种性质运用的影响,才有《易传·系辞》文亦筮亦理的去总论今本《周易》。所以《左传》里的筮例里道德论述《周易》里文辞,也成了后世“易学”上的典范。

    如《左传》记载的以《周易》卜筮的第六筮例是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:“穆姜薨于东宫。始往而筮之,遇艮之八。史曰:‘是谓《艮》之《随》。随其出也。君必速出。’姜曰:‘亡。是于《周易》曰:‘随:元亨利贞,无咎。’元,体之长也。亨,嘉之会也。利,义之和也。贞,事之干也。体仁足以长人,嘉德足以合礼,利物足以和义,贞固足以干事,然故不可诬也,是以虽《随》无咎。今我妇人而与于乱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,不可谓元,弃位而姣,不可谓贞。有四德者,《随》而无咎。我皆无之,岂《随》也哉?我则取恶能无咎乎?必死于此,弗得出矣。’”

    我们还是先看一看《左传》记载这一筮例的译文:

    “穆姜死于东宫。开始住进去时卜筮看吉凶,起筮时得到《艮》里的一个不变之画(其它五画全变)。太史说:“这是个《艮》卦变《随》卦。随,是出走的意思。您一定要迅速离开这里。”穆姜说:“没有的事。这卦在《周易》中说:‘随,元亨利贞,没有灾祸。’元,是身体的尊长。亨,是美好的会合。利,是事义的和谐。贞,是办事的根本。用仁心作为本体就可以当人们的尊长,寻求美好的会见就能协调礼仪,有利于万物就符合道义,本体坚固就能够办好事务,根据这道理,所以说是不能欺骗的,因而虽然得到了《随》卦而没有灾祸。现在我作为个女人却参与作乱。处在低下的地位却又没有仁德,不能说是元。使国家不安定,不能说是亨。做了坏事而危害到自身,不能说是利。不安于位却修饰美容,不能说是贞。有上述四项德行的人,得到《随》卦而没有灾祸。我却四项德行全都没有,难道能合于《随》卦的之义吗?我自取邪恶,难道能没有灾祸吗?一定死在这里,不必出去了。”

    这里的穆姜是鲁宣公夫人,穆姜本来姓姜,“穆”是其死后的谥号,她原来是齐国的一位公主。这一卜筮例中出现的穆姜说的,应是《左传》中记载的属最早的可说是《易传》外的“易学”了。因穆姜并没听卦师的说法,而是从《随》卦卦里说的“元亨利贞”四字上的义理道理去解释一番,真对自己的行为认为不符合“元亨利贞”这四德的要求,自己的过错有自己承担,宁愿死在东宫,也不听信算卦的让其搬离东宫才吉祥的说法。可这《左传》记载穆姜对“元亨利贞”四字的解释,成为世“易学”上的范式,无不顺其之说,而影响着整个帝制至今天的“易学”。

    《周易》一书总共有4篇文章出现有“元亨利贞”四字。如:

    ()乾:元亨利贞。

    ()屯:元亨,利贞。勿用有攸往,利建侯。

    ()随:元亨,利贞,无咎。

    ()无妄:元亨,利贞。其匪正,有眚,不利有攸往。

    《周易》里四篇文章里出现有“元亨利贞”这四字,也就是今本《周易》里所谓四卦卦辞里均有“元亨利贞”四字,这说明有其四字的四篇内容,相对内容非常重要,才有“元亨利贞”表述,这四字其意也就是“大亨通有利发展的好事情”。

    而到《易传·文言》对今本《周易·乾》卦里的卦辞“元亨利贞”,就遵循《左传》是记载的四德之意进行解释。

    如《文言曰》:“\"元\"者,善之长也;\"亨\"者,嘉之会也;\"利\"者,义之和也;\"贞\"者,事之干也。君子体仁足以长人,嘉会足以合礼,利物足以和义,贞固足以干事。君子行此四德者,故曰:\"乾、元、亨、利、贞。\"”

    到西汉武帝时独尊儒术,把《春秋左传》与《易传》均上升为五经内容,自此帝制经学里,《左传》与《易传》都成了经书,这帝制里的经书成为意识领域的统治地位。而到三国魏国时期里王弼遵循《易传》里义理恢复对今本《周易》的注释,力排汉象数注释《周易》的荒谬至极做派。

    王弼的《周易注》·上经乾传卷一对“乾:元、亨、利、贞”的注释是:

    “《文言》备矣。”

    这意思说《文言》讲的详尽了,不再讲了,这无疑是遵循经书《文言传》里的说法。

    故到唐孔颖达奉旨注疏《五经正义》时,《周易正义》里《乾》卦卦辞同样遵循“经书”(《易传》文)里的意思去注释。

    如“《周易正义》·上经乾传卷一

    乾下乾上。乾:元、亨、利、贞。

    [疏]正义曰:“乾”者,此卦之名。谓之卦者……“元、亨、利、贞”者,是乾之四德也。子夏传云:“元,始也。亨,通也。利,和也。贞,正也。”言此卦之德,有纯阳之性,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,能使物性和谐,各有其利,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。此卦自然令物有此四种使得其所,故谓之四德:言圣人亦当法此卦而行善道,以长万物,物得生存而为“元”也。又当以嘉美之事,会合万物,令使开通而为“亨”也。又当以义协和万物,使物各得其理而为“利”也。又当以贞固?质拢?刮锔鞯闷湔???罢辍币病J且允ト朔ㄇ??写怂牡拢?试弧霸?⒑唷⒗?⒄辍薄F湮??趵??冈凇段难浴贰!

    而《周易正义》一书里对《随》卦卦辞的“元亨利贞”的注释,也是遵循四德之说。

    “震下兑上。随:元亨,利贞,无咎。

    [疏]“随元亨利贞无咎”。○正义曰:“元亨”者,於相随之世,必大得亨通。若其不大亨通,则无以相随,逆於时也。“利贞”者,相随之体,须利在得正。随而不正,则邪僻之道,必须利贞也。“无咎”者,有此四德、乃无咎。以苟相从,涉於朋党,故必须四德乃无咎也。凡卦有四德者,或其卦当时之义,即有四德,如乾、坤、屯、临、无妄,此五卦之时,即能四德备具。其随卦以恶相随,则不可也。有此四德乃无咎,无此四德则有咎也。与前五卦其义稍别。其《革卦》“巳日乃孚有四德”,若不“巳日乃孚”,则无四德,与乾、坤、屯、临、无妄、随其义又别。若当卦之时,其卦虽美,未有四德。若行此美,方得在后始致四德者,於卦则不言其德也。若谦、泰及复之等,德义既美,行之不巳,久必致此四德。但当初之时,其德未具,故卦不显四德也。其诸卦之三德巳下,其义大略亦然也。”

    我们来看看唐后期《周易集解》里对“元亨利贞”四字所编汇者的注释。

    《周易集解》·卷一引《子夏传》对“乾:元亨利贞”的注释。

    “(乾下乾上)。乾:元、享、利、贞。

    《子夏传》曰:元,始也。亨,通也。利,和也。贞,正也。言乾禀纯阳之性,故能首出庶物,各得元始、开通、和谐、贞固,不失其宜。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,故曰“元、亨、利、贞”矣。”

    “《周易集解》·卷五

    《序卦》曰:豫必有《随》也,故受之以《随》。

    韩康伯曰:顺以动者,众之所随。

    (震下兑上)。随:元、亨、利、贞,无咎。

    虞翻曰:否上之初,刚来下柔,初上得正,故”元、享、利、贞,无咎“。

    郑玄曰:震,动也。兑,说也。内动之以德,外说之以言,则天下之人,咸慕其行,而随从之,故谓之随也。既见随从,能长之以善,通其嘉礼,和之以义,干之以正,则功成而有福,若无此四德,则有凶咎焉。焦赣曰:汉高帝与项籍,其明徵也。”

    这《周易集解》一书里所汇编的人们也是对“元亨利贞”做四德的解释。

    我们再看看北宋程颐的“元亨利贞”的注释。

    北宋程颐的《伊川易传》里对“元亨利贞”的注释。

    “周易上经乾下乾上《乾》:元,亨,利,贞。

    上古圣人始画八卦,三才之道备矣。因而重之,以尽天下之变,故六画而成卦。重乾为《乾》。《乾》,天也。天者天之形体,《乾》者天之性情。《乾》,健也,健而无息之谓乾。夫天,专言之则道也,天且弗违是也;分而言之,则以形体谓之天,以主宰谓之帝,以功用谓之鬼神,以妙用谓之神,以性情谓之《乾》。《乾》者万物之始,故为天,为阳,为父,为君。元亨利贞谓之四德。元者万物之始,亨者万物之长,利者万物之遂,贞者万物之成。惟《乾》、《坤》有此四德,在他卦则随事而变焉。故元专为善大,利主于正固,亨贞之体,各称其事。四德之义,广矣大矣。”

    程颐除了对《乾》字附会那么字意思外,就是对卦辞“元亨利贞”四字的四德注释法了。

    到南宋朱熹对“乾:元亨利贞”的注释。

    “乾:元亨利贞。

    六画者,伏羲所画之卦也。“—”者,奇也,阳之数也。乾者,健也,阳之性也。本注乾字,三画卦之名也。下者,内卦也;上者,外卦也。经文乾字,六画卦之名也。伏羲仰观俯察,见阴阳有奇耦之数,故画一奇以象阳,画一耦以象阴。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,故自下而上,再倍而三,以成八卦。见阳之性健,而其成形之大者为天,故三奇之卦,名之曰乾,而拟之于天也。三画已具,八卦已成,则又三倍其画,以成六画,而于八卦之上,各加八卦,以成六十四卦也。此卦六画皆奇,上下皆乾,则阳之纯而健之至也。故乾之名,天之象,皆不易焉。元亨利贞,文王所系之辞,以断一卦之吉凶,所谓《彖辞》者也。元,大也。亨,通也。利,宜也。贞,正而固也。文王以为乾道大通而至正,故于筮得此卦,而六爻皆不变者,言其占当得大通,而必利在正固,然后可以保其终也。此圣人所以作《易》,教人卜筮,而可以开物成务之精意。余卦放此。”

    这朱熹穿凿附会了那么多的《乾》卦内容,并认为“元亨利贞”,又是文王所系之辞,以断一卦之吉凶。把`“元,大也。亨,通也。利,宜也。贞,正而固也”的四德注释一番,最终落脚是“此圣人所以作《易》,教人卜筮”。这朱熹的说法,真乃是个迂腐无知至极。

    到了现代的人依然受其《左传》、《易传》和历代“易学”书籍里对“元亨利贞”四德注释法,看无论是尚秉和的注释,还是黄寿祺的注释都基本一样。

    尚秉和的“周易尚氏尚卷一上经”对“元利利贞”的解释:

    “乾。元亨利贞。

    《说卦》“乾健也”,《子夏传》“元始也,亨通也,利和也,贞正也”。盖天之体以健为用,而天之德莫大于四时。元享利贞,即春夏秋冬,即东南西北。震元离亨兑利坎贞,往来循环,不忒不穷。《周易》之名,即以此也……《文言》曰“元者善之长,享者嘉之会,利者义之和,贞者事之干”,是以四德平列,尤为显著。乃下又曰“乾元者始而享者也,利贞者性情也”,则以“元亨”为一义,“利贞”为一义,亦为二德。此又《文言》与《文言》所释不同也。昔儒以《象》、《象》传释贞字,与《文言》不同,疑《十翼》非出一手。愚谓《象传》当为一人作矣,而前后所释不同。《文言》当为一人作矣,而前后所诂仍异。此无他,乾健之德,不可名言。似必再三释,方能毕其义蕴也。然则“元亨利贞”四字,究以何解为当乎?曰:其在乾则确为四德。《象传》之所释,宏深透辟,于四德各有推阐。而以“天道变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大和”,释贞之原理,尤幽隐难识。故《文言》曰:“君子行此四德。”盖四德缺一,即不成为天时,不成为人事……。”

    (《周易尚氏学》尚秉和著九州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29—30页)

    黄寿祺对“乾卦第一

    ()乾①:元,卒,利,贞②。

    (注释)

    ①乾:卦名,下卦、上卦皆乾(三),象征\"天\"。②元,亨,利,贞:《正义》:

    \"《子夏传》云:‘元,始也;亨,通也;利,和也;贞,正也。'言此卦之德,有纯阳之性,

    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,而得元始、亨通,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,又能使物坚固责正得终。\"

    [译文]

    《乾》卦象征天:元始,亨通,和谐有利,贞正坚固……。”

    (注:括号里代表乾卦符号)

    (《周易译注》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)

    这是现代人对今本《周易·乾》卦辞“元亨利贞”的注释及译文,依然受其《左传》一书说法的影响。

    从上所知春秋卜筮上以不信卜筮者,以义理道德解释《周易》里文辞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。而春秋以《周易》筮之的筮法上的解卦过程,也成为后世解释今本《周易》产生了影响。“易学”不无受筮法的影响。即从筮法上的说法,转变为注释今本《周易》的方法。这种方法(即八卦取象与卦爻辞的义理相结合)一致影响到今天。因《左传》里的筮例中多是以“象”与“理”解释《周易》,无疑成了后世“易学”的范例。

    如《左传·召公五年》:“初,穆飞之生也,庄权以《周易》筮之,遇《明夷》之“谦”,以示卜楚丘。曰:\"是将行,而归为子祀。以谗人入,其名曰牛,卒以馁死。《明夷》,日也。日之数,故有十时,亦当十位。自王已下,其二为公,其三为卿。日上其中,食日为二,旦角日为三。《明夷》之《谦》,明而未融,其当且乎,故曰为子祀。日之《谦》,当鸟,故曰‘明夷于飞’。明而未融,故曰‘重其翼’。象日之动,故曰‘君子于行’。当三在旦,故曰‘三日不食’。《离》,火也。《艮》,山也。《离》为火,火焚山,山败。于人为言,败言为谗,故曰‘有攸往,主人有言’,言必谗也。纯《离》为牛。世乱谗胜,胜将适《离》,故曰其名曰牛。《谦》不足,飞不翔,垂不峻,翼不广。故曰其为子后乎。”

    我们举例帝制里“易学”对这句话注释看一看有多大的区别。

    《周易正义》里的注释

    “初九:明夷于飞,垂其翼。君子子行,三日不食。有攸往,主人有言。

    [注]明夷之主,在於上六。上六为至?者也。初处卦之始,最远於难也。远难过甚,“明夷”远?,绝迹匿形,不由轨路,故曰“明夷于飞”。怀惧而行,行不敢显,故曰“垂其翼”也。尚义而行,故曰“君子于行”也。志急於行,饥不遑食,故曰“三日不食”也。殊类过甚,以斯?人,人心疑之,故曰“有攸往,主人有言”。

    [疏]“初九明夷于飞”至“主人有言”。

    ○正义曰:“明夷于飞”者,明夷是至?之卦。上六既居上极,为明夷之主。云“飞”者,借飞鸟为喻,如鸟飞翔也。初九处於卦始,去上六最远,是最远於难。“远难过甚,明夷远?,绝迹匿形,不由轨路”,高飞而去,故曰“明夷于飞”也。“垂其翼”者,飞不敢显,故曰“垂其翼”也。“君子于行三日不食”者,“尚义而行”,故云“君子于行”。“志急於行,饥不遑食”,故曰“三日不食”。“有攸往,主人有言”者,“殊类过甚,以此?人”,人必疑怪而有言,故曰“有攸往,主人有言”。

    这是唐的初孔颖达奉旨编篡的《周易正义》一书里对“初九爻辞”进行的疏正,而括号是写着注字是以王弼《周易》注为篮本,[注]自然是王弼的这一爻辞的注释了。《左传·召公五年》记载的筮例若去掉卜筮说和人物故事,单就对“明夷》之《谦》”这一《谦》做繇题的繇辞的解释没有多大区别,只是那一卜筮例子多用八卦取象和字意去穿凿附会而已。

    我们再看《周易集解》(唐李鼎作编篡汉至唐代对《易经》,即今本《周易》加《易传》的注释)里对“初九:明夷于飞,垂其翼。君子于行,三日不食”这段话的注释。

    “荀爽曰:火性炎上,《离》为飞鸟,故曰“于飞”。为《坤》所抑,故曰“垂其翼”。阳为君子。三者,阳德成也。日以喻君。不食者,不得食君禄也。阳未居五,阴暗在上。初有明德,耻食其禄,故曰“君子于行,三日不食”也。

    有攸往,主人有言。

    《九家易》曰:四者初应,众阴在上,为主人也。初欲上居五,则众阴有言。言,谓震也。四五体震,为雷声,故曰“有攸往,主人有言”也。”

    这《周易集解》里汇编两家对这一爻辞内容的注释,则多是取象数之说,这与《左传》里卜筮例里的说法又有多大区别呢?以“象数”去注释今本《周易》,虽然不是注释如何算卦的,但注辞的与《左传》记载的筮例上解释卦繇辞内容还复杂呢?

    再看属现代易学书籍《周易尚氏学》(尚秉和(1870~1950)著九州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)里对这一爻辞内容的解释:

    “初九。明夷于飞。垂其翼。君子于行。三日不食。有攸往。主人有言。”

    此与《师·六五》义同也。辞在五而象全在应。初应在四,四体震,震为飞为翼,坤为下,故曰“垂其翼”。震为君子,为行,数三。离日故曰“三日”。震为

    口为食,坤闭,故“三日不食”。震为往,为主人,为言,故曰“有攸往主人有言”。盖初虽应四,而为三所阻格,故飞则不能高,行则不得食。凡有所往,而为主人所恶,责让不安。《左传·僖十五年》:“晋筮遇归妹之睽日:西邻贵言。”以归妹上震为责言也。震言外向,

    与我相背,故曰“责言”。兹曰“有言”,与责言义同也。《易林·同人之坎》云:“鼓其羽翼,飞上乔木。”以坎中爻震为鼓为飞,为羽翼。又《易林·蒙之艮》

    云:“攫饭把肉,以就口食。”以艮中爻震为口为食也。《易·颐·象》曰:“自求口实。”以颐下震为口食也。乃震飞震翼震口之象皆失传,旧解皆以属之离。离在地下,且为初爻,胡能飞哉!若食象益茫然不知所指。”

    看尚秉和的注释,这与卜楚丘对这段文字用于卜筮上的说法,又有多大区别吗?卜筮上是胡说八道,而尚秉和的注释也是胡诌八扯。

    我们再看一看《周易集解》一书里汇编的对今本《周易》一些爻辞的注释,看那些注释上的“象数”,又与《左传》里记载的卜筮例子上的取象筮法又有多大的区别吗?

    《周易集解》对“初六:履霜,坚冰至”汇编干宝的注释。

    “干宝曰:重阴,故称六。刚柔相推,故生变。占变,故有爻。《系》曰:爻者,言乎变者也。故《易》、《系辞》皆称九、六也。阳数奇,阴数偶,是以乾用一也。坤用二也。阴气在初,五月之时,自?ダ匆病R跗?级?跞???拢?砸跗???印T虮刂劣诼乃??乃?虮刂劣诩岜??杂薪ヒ病2仄饔谏恚?笃滟故保?恃粲星绷??湟浴拔鹩谩薄7阑鲋??S?湎燃福?室踉谌????砸月乃?病!

    干宝通过对一个爻题“初六”和爻辞“履霜,坚冰至”五个字,进行了一百多字注释,但从注释内容看,能明白这一爻辞内容的含义吗?显然是不能的,只能是莫名其妙。干宝的注释是从“象数”里阴阳、刚柔、变占(算卦上东西)上解释“爻”意,又从爻数、阴阳、十二月建、附会到所谓的几字爻辞而引出一番道理。这种奇葩的注释法,却让人不可思议。这种注释与《左传》里算卦说法很像似,都是不可思议。

    《周易集解》对“《同人》卦:同人于野,亨”汇编的注释。

    “郑玄曰:《乾》为天,《离》为火。卦体有《巽》,《巽》为风。天在上,火炎上而从之,是其性同于天也。火得风,然后炎上益炽,是犹人君在上施政教,使天下之人和同而事之。以是为人和同者,君之所为也。故谓之“同人”。风行无所不遍,遍则会通之德大行,故曰\"同人于野,亨\"”。

    如郑玄的注释既用早期出现的八卦取象,又结合“汉象数”之说穿凿附会于这几个文字。郑玄说的“乾天”、“离火”,是所谓本卦(即《同人》卦符号)里的八卦与取象。郑玄说的“巽风”,是从所谓本卦里出现的互卦《巽》卦及取象。又通过五行里金木水火土说法而穿凿附会一番封建伦理道理。这就是帝制里所产生的以“象数”去注释今本《周易》,而穿凿附会出的一番封建政治道德之理的“象数理”易学。但你若想通过郑玄那一段话所谓对“同人于野亨”的注释,想明白其含义比登天都难。这郑玄的注释虽与《左传》里卜筮上取象说法相似,虽毕竟不是算卦的。

    再看《周易集解》汇编的对“九三:伏戎于莽,升其高陵,三岁不兴”注释。

    “虞翻曰:《巽》为伏,《震》为草莽,《离》为戎。谓四变时三在《坎》中,隐伏自藏,故“伏戎于莽”也。《巽》为高,《师》《震》为陵,以《巽》股升其高陵。爻在三。《乾》为岁。兴,起也。动不失位,故“三岁不兴”也。

    虞翻同样以“汉象数”去解释这一所谓的爻辞内容。从虞翻这段话里穿梭于那些卦说中,如出现的“巽”、“震”、“离”、“师”、“坎”卦,况且又夹杂着“数”说,却让不明“汉象数”说法者,是个丈二和尚,摸不著头脑。虞翻说的《离》卦是所谓本卦里的八卦之一;《巽》是本卦里的“互卦”;而《师》卦则是六十四卦里的一卦,因《师》卦是“汉象数”说里的“变卦”,是有《同人》卦符号阴阳转变出的另一卦,而《震》、《坎》卦是《师》卦里“互卦”了。虞翻转了这么大的圈子,对所谓这一爻辞内容的注释等于嘴上抹石灰——白说。这与《左传》卜筮例中那种取象去穿凿附会人事吉凶,都属无稽之谈。

    小结

    我们通过先秦地上最早文献《左传》一书所记载对《周易》的运用和言论,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,并对后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。

    一、占筮运用

    史巫由《周易》一书里所用那套符号衍生出八卦筮术,而错把《周易》文辞改造当卜筮的繇辞“以《周易》筮之\"。

    已知《周易》是一本书,并且在春秋时期是有一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统领着《周易》六十四篇文章和每篇文章里的六个“繇题”句子题称。也已知这种《周易》文本格式,是史巫在《周易》一书所用的一套符号基础上篡改成繇题式的结果。

    我们从《左传》里的筮例的说辞来看,使我们能够知道《左传》一书记载的春秋时期史巫是如何用《周易》\"筮之\"的。

    由此说明商代与西周时期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“六联体”符号,是一套组合符号而已(并不是误认为的\"数字卦\"说法),就是《周易》成书时所用,并保留下来的那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\"六联体\"符号。

    由《周易》一书所用那套符号在历史上产生及流传写法演变过程,已知并不是《周易》一书原创的东西,是早于《周易》(《周易》产生于西周后期)成书几百年前就有的东西。说明那套符号并不是与《周易》一书共生一体的东西,一套符号谁都可以用之,如同数字符号那样。《周易》作者写书时也只是使用了这套符号而已。

    《周易》成书时所用那套符号的性质已知还不是算卦的工具,《周易》只是用作六十四篇文章的排序而已。

    况且我们再从那套符号与《周易》内容思想上来看,是没有关联性,而不是所谓的按\"象\"(由那套符号后来衍生出的\"八卦取象\"说)填的辞。并且我们通过《周易》原初文本内容,已知讲述的是君子治国道理,也不是卜筮之辞。

    史巫\"以《周易》筮之\",关键是《周易》一书所用的那套符号造成史巫认识上的错,并埋下《周易》为卜筮之用的祸根。这原因的根本是与传统上占卜的习俗有关。

    由《左传》筮例来看,春秋史巫“以《周易》筮之”的筮法,即春秋筮法是运用传承下来的那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“六联体”符号所衍生出了一套不同于以往的巫术新法,即符号筮术方法。

    这套筮法是运用六十四个符号,而又在那套符号上衍生出八卦取象,并借用《周易》一书里的六十四篇文章名称和文辞,把《周易》阉割成“六繇式”的结构形式而用于卜筮之用。自此一部伟大的哲学书,却逐步被被阉割成卜筮(“八卦六爻”算卦术)结构形式而用之。这就是春秋时期为何史巫错把《周易》当成卜筮的历史成因。

    自此把《周易》所用的那套符号衍生的八卦筮术上的取\"象\"混同于《周易》。自此把卜筮贴到《周易》身上,《周易》背上卜筮的黑锅到如今。

    二、义理引用

    春秋时期诸侯国的上层人士直接引用《周易》一书里的文句用于说理。

    春秋时期在诸侯国的上层人士眼里并没把《周易》当成卜筮之书看待,而是作为义理书直接引用并阐明事物的道理,这也是个不争的实事。

    《左传》里记载所引用《周易》,如同《诗》、《书》那样直接引用说明事理。这种引用《周易》文句说理一直影响了整个帝制时期里2千多年里没有中断。

    三、取象引用

    由史与医从那套符号衍生出的八卦取象筮术混同于《周易》,而引用取象来说明事理。《左传》里已明显出现了两种引用用法,既取\"辞\"(《周易》里文辞)引用和取\"象\"(《周易》所用符号上已被衍生出八种物象,后称\"八卦\"取象)引用。

    特别是史与医的\"取象\"说,对后世“易学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而医和,史墨引用八卦卜筮内容引入《周易》内容,虽是用于说理,但混淆《周易》与八卦筮术概念,是造成混乱的开始,是把《周易》后出的\"八卦\"筮术用语混同于《周易》。

    并且这是由\"象\"占(八卦取象卜筮)而引发出\"象\"理(取象说明事理),影响后世发展出庞大的\"象数派\"易学学说(当然是《周易》又被篡改成数字卦爻格式后,增加了\"数\"说)。

    四、义理解释《周易》文字

    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里记:“穆姜对《周易》里的“元、亨、利、贞”解释为:“元,体之长也。亨,嘉之会也。利,义之和也。贞,事之干也。”

    这是《易传》以外的对《周易》最早上的学术。

    穆姜是开义理释《周易》文辞之先。并对后世《周易》一书文辞的注释同样影响之深。

    是后世对《周易》一书里文字进行义理阐释的渊源。

    五、义理阐述《周易》一书的性质

    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里记载:“二年春,晋侯使韩宣子来聘。“观书于大史氏,见‘易象’与《鲁春秋》,曰:周礼尽在鲁矣。吾乃今知周公之德,与周之所以王也。”

    韩宣子是一种间接的对《周易》一书的评论,也是开议论《周易》是一部义理之书之先。

    此对孔子影响之深。

    六、亦筮亦理双重看待《周易》

    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又出现了子服惠伯对《周易》的说法。

    子服惠伯既对《周易·坤》里的“黄裳元吉”从义理上解释为“黄,中之色也。裳,下之饰也。元,善之长也。中不忠,不得其色,下不共,不得其饰。事不善,不得其极。”

    又把《周易》解释为“且夫《易》,不可以占险,将何事也?且可饰乎,中美能黄,上美为元,下美则裳,参成可筮。犹有阙也,筮虽吉,未也。”

    子服惠伯开创了对《周易》一书“亦理亦筮”的观点。既义理解释《周易》文辞,又解释忠信“可筮”。对后世\"亦理亦筮\"双重标准对待《周易》影响深运。

    再者《左传》对《周易》一书的两种性质的运用,既做为引经据典的引用,又做为占筮书运用,无疑对后世产出亦理亦筮的影响。

    如《易传·系辞》里的说法:“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;以言者尚其辞,以动者尚其变,以制器者尚其象,以卜筮者尚其占。”

    再如现在的“辞书”及学者们对《周易》性质说\"《周易》是一部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\",这说法既是个双重说法,又是个悖论。

    总之,《左传》一书所记载春秋时期人们运用和言论的繇题式《周易》,对后世“易学”无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