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页   夜间
乐阅读 > 大明第一贡生 > 第一百四十九章 侧重点不同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乐阅读] https://www.leduxs.com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贡院。

    一场代表大明最高水准的公务员考试,正在进行中。

    第一场,四书文、经义。

    考棚内,一名监考的兵士从考棚临近栅门的地方往里面走,见一人正用手撑着头发呆,等他回来时,发现这个人还在那发呆,连眼睛都一动不动。

    “奇了怪了!”

    兵士小声在嘀咕。

    进场的时候,衙差和兵士都清楚看到,这位考生是靠锦衣卫给开路占号舍的,位置最好,靠边第二个,不占第一个是取不出头的意思,这样晚上休息的时候风也不至于太大。

    兵士心下纳闷,只以为这个考生是跟锦衣卫有什么牵扯,或是军户之类的,家里有人给来占个位置。

    随后兵士又往里面巡场去了。

    这个人自然就是张周。

    贡院之外的朝堂内外,在为西北的战事出谋划策,皇帝发愁,大臣也要跟着分忧。

    而张周则在研究……自己所面对的题目,到底哪些题可能会涉及到“鬻题”。

    他跟普通考生的着眼点显然不同。

    这次考试,时间可算是充裕了,第一场就能考个三天,所带的“资源”非常齐备,不但食物都是最好的,还带了木炭,是宫里用的红罗炭,绝对的无烟无味,取暖效果一流,这边连粥都带着桂圆莲子……就问这条件谁能比!

    条件是好了,但做题的时候,明显就有点心不在焉了。

    一上午,他都没有动笔。

    面前是三道四书文大题,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各一道,还有一道是《中庸》题。

    《论语》题看起来比较浅显一些:“子曰:诵诗三百,授之以政,不达。使于四方,不能专对。虽多,亦奚以为?”

    意思是,孔子说,能熟练背诵《诗》三百,给他官职让他处理政务,结果不行,派他去出使四方,也不能独立应对外交事宜。那问题就来了,读书虽然多,有什么用呢?

    这讲的是学以致用。

    张周琢磨了一下,这道题不像是程敏政出题的风格。

    听起来倒好像是李东阳在讽刺程敏政光会死读书,不会做官,程敏政除非是缺心眼以为自己处理公务很擅长,不然不会拿自己的短板来出题,这道题要牵扯到鬻题……不现实。

    第二题,《孟子》题:“孔子曰:‘小子听之!清斯濯缨,浊斯濯足矣。自取之也。’夫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;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;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《太甲》曰:‘天作孽,犹可违;自作孽,不可活。’此之谓也

    这意思是。

    孔子说:“弟子们听好了!水清就洗帽缨,水浊就洗双足,其实取决于每个人自己。”所以人必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,别人才侮辱他;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,别人才毁坏它;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,别人才讨伐它。《尚书·太甲》说:“天造作的罪孽,还可以逃掉;自己造作的罪孽,却无处可逃。”正是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张周仔细分析了这道题出题的用意。

    这道题明显出得有点“偏”。

    总的来说,大明的科举出题,基本都是“仁义礼智信”为底子,讲仁讲礼法的题目最低的区分,其实很难。

    有人考的是a卷,有人考的是b卷,就算是有标准得分系统,能说考a卷得分高的人,一定比b卷得分低的人学问高

    更何况……

    经义考的人就是文章,也就是写作文。

    除非差别真的很大,不然最后五经文的评分,还是要看阅卷官的喜好。

    张周从五经文的考题中,发现了大量程敏政出题的风格,也就是讲治学而不讲治国,偶尔提到治国也是笼统去提什么仁义道德规范,并以此为治国良材之标准……看起来就很偏颇。

    四书五经的题目。

    张周纵观下来,发现其中能涉及到鬻题的,应该没有。

    或者说……程敏政还没资格。

    除非是有人在考试结束之后便诬陷,说有人在考试前,已拿相应的题目去外面传扬有关这是考题,还要正好卡在点子上,出题人是程敏政不可,这对考生分析李东阳和程敏政的行事方式,还有他们在朝的地位,也有很高的要求。

    张周这样属于穿越者,等于是带着历史人物总结过来的人,对李东阳和程敏政分析起来是很容易的。

    可贡院里多数的考生,都属于“当局者迷”,在普通人眼中,李东阳是阁老,程敏政还是翰林学士,凭什么就认为有些题目是阁老能出的,而不是翰林学士能出的?甚至多数人在心中对于这两位主考官的推崇程度,程敏政还要居上。

    但就怕……

    有心人。

    那些熟悉朝中政治格局的人,一旦在考试中遇挫,比如说像历史上弘治十二年考试中,遇到“四子造诣”这种难比登天的题目,他们才会想到题目肯定是程敏政这货出的,愤怒之下,再联想到朝廷格局,知道程敏政受打压,然后脏水才能泼得出去。

    当然也要靠有张牙舞爪的人拉仇恨……

    就比如说徐经和唐寅这两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书生。

    但张周所面对的现实,是历史上弘治十二年会试题目的坑,已经被他填上了。

    四子造诣的考题是不可能再出了,但谁知道程敏政会不会在第三场考策问时,尤其是经史策中,再卖弄他的才学,来一道让全场考生吐血的考题?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第一天。

    张周连墨都没研,他也不着急,题目看过,文章在心中已有腹稿,也无须直接在考卷上作答,该有草稿还是要有的。

    其实科举考试,就算没草稿,也没人会管,这毕竟是写文章,不是做算术题非要有演算公式不可,尤其是乡试之前的各级考试,有那自信的人直接往卷子上作答的比比皆是。

    这年头的读书人练的就是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”,有的还以此为卖弄才学的方式呢。

    张周不需要去卖弄什么。

    踏踏实实把会试考完,不管取不取,反正会试结束了他有官当就行。

    “真香啊……”

    入夜之后,有考生还在点着蜡烛作答。

    而张周则已经在用红罗炭烤熏肉吃了……熏肉还是尚膳监的手艺……烤到半截那四散出来的香气,就让周围考生考试心思大打折扣。

    虽然都是考生。

    但心思侧重点,有所不同。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