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页   夜间
乐阅读 > 隆万之变 > 616月港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乐阅读] https://www.leduxs.com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加恩的旨意并不是隆庆皇帝突然的作为,而是和内阁阁臣及六部尚书沟通后才做出的。

    对于原本的裕王府属官,在裕王登基后本就应该升品级,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官员迷恋于从龙之功的缘故。

    不仅是有机会拉近和新帝的关系,更是有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
    只不过对魏广德来说,在《永乐大典》副本没有抄录完成前,他的衙门还是在校录馆,杨博那里他只是去拜见了一面,看了眼自己在吏部的值房就离开了。

    必须赶在三月底前完成抄录工作,用后世的统计之法,魏广德已经把任务直接安排到了每一个书写儒士身上。

    相应的,每一个分校官也都按照之前的校阅速度分派了需要校阅的书稿册数。

    整个校录馆,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在持续运转着,而操作员就是魏广德。

    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这个时候的魏广德还是有信心在最后时间完成这项工程,只不过被直接分配了差事,还精准到具体数量后,下面的书写儒士的工作量就变大了。

    其实,魏广德并没有增加他们的工作量,感觉到压力主要是因为身上背负了不小的压力。

    换谁早上起来就想到今天有多少字要抄,会不感受到压力的。

    或许也是因为抄录大典这件大事儿,自从那日隆庆皇帝遣李芳来过家里催问后,就再未派人来了。

    好歹也得保证三月底嘉靖皇帝葬入永陵再说,这也是当前朝廷的头等大事。

    礼部最是忙碌,前一天上了进册立皇后仪注,在隔两天后连上三道仪注,世宗肃皇帝梓宫发引至?享仪注、迁孝洁肃皇后?葬?享仪注、迁孝恪皇太后?葬及神主回京奉安仪注。

    嘉靖皇帝一生封了三位皇后,不过张废后后来废死冷宫,自是不能算。

    而嘉靖皇帝最后加封的皇后,孝烈皇后已经被葬于永陵,无须迁葬,只是对原配孝洁肃皇后行礼,至于孝恪皇太后则是隆庆皇帝加封的,因为她是皇帝的生母。

    母凭子贵,儿子做了皇帝,母亲自然必须是皇太后,也须葬入永陵。

    在朝的百官这下又忙碌起来,魏广德的正常计划也被打乱。

    开玩笑,册立皇后,虽然只是皇家事,可也是国家大事。

    册立之时,皇后还要受百官五跪三叩头礼,魏广德当然没办法躲在后面。

    这些礼仪,谁都逃不掉的,必须去。

    皇后的册立仪式从二月初九开始,于二月十三颁诏,也是在这一天,裕王府陈氏通过大明门进入了皇宫成为皇后,母仪天下。

    五日后,就是朱翊钧赐皇子名的仪式。

    隆庆皇帝亲告奉先殿及大行皇帝几筵后,隆庆皇帝具翼善冠服御内殿升座,皇妃具服朝见,行四拜礼毕,皇妃侍立东面,傅姆携皇子出自寝诣御前跪,上执皇子之右手赐之名,而命以辞,皇妃承旨讫傅姆携皇子还寝,皇妃四拜礼毕还宫。

    是日辰时,隆庆皇帝御宣治门降手敕以皇子睿名传谕礼部行宗人府登识玉牒上。

    之后两日又是封乳母柴氏为奉圣夫人,其夫余宝授锦衣卫指挥同知,之后又敕谕礼部,皇子二女乃李氏生,可册封为皇贵妃,江氏可册封为贤妃,以二十七日行礼的旨意。

    可以说,隆庆皇帝一月是在服孝,二月就开始对原来裕王府中人大肆封赏。

    只不过魏广德也只是去参加几个仪式,虽然让他凭白多了几次加班,可也没办法,在朝为官很多活动都是免不了的

    做为既得利益者,他也只能痛并快乐着。

    到这个时候,魏广德终于庆幸起来,还好当初隆庆皇帝把他定在吏部,看看去礼部的殷士谵,这几天忙的跟孙子似的。

    忙完王府里人的加封后,隆庆皇帝又下旨,遵旧制加谥元妃李氏为孝懿皇后,裕世子为宪怀太子,蓝田王为靖悼王,追封长女为蓬莱公主,次女为太和公主

    这些活动,自然又是礼部的事儿,而最后大多落在殷士谵头上。

    元妃李氏是当年嘉靖皇帝给裕王选的王妃,生下宪怀太子后薨。

    人虽然不在了,可始终是隆现,造成海外贸易兴盛的一个主要原因,便是海外进口的独有货物,成功受到了豪门世家的青睐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他们的追逐,才导致这些“舶来品“成为了贵族阶层象征身份的稀罕物儿。

    到了三国时代,中国的航海业得到了迅猛发展。

    虽说黄河流域依旧十分重要,也依然是全国的忠心,但长江的战略地位,变得更加重要了。

    孙权制定了“据长江保江东”的战略,不惜血本,大力发展东吴的造船业。

    东吴强大的造船技术,也被孙权运用在了航海业之上。

    在收复交州以后,孙权多次派人南下,其船队规模甚至高达上万余人,形式和郑和船队类似,都具有国家属性。

    而关于台湾的记载,其实最早就出现在东吴的书籍当中。

    东吴的航海业十分兴盛,曾经抵达过罗马、日本、越南、朝鲜、柬埔寨等地,并与这些地区展开了贸易往来,江浙一带产出的丝织品、陶瓷等物品,更是畅销海外,一度成为中国的代名词。

    到了唐代,以民间商贩为主的海上贸易逐渐兴盛起来,取代原来的国家主导海贸的形式。

    商人获取利润,其缴纳的赋税也随之增加。

    为此,唐代朝廷专门设立了市舶司制度。

    不过,真正让市舶司发扬光大的朝代,还是在北宋,制度也相对完善,延续到之后的元明两朝。

    而在北宋灭亡后,残余势力建立起来的南宋更加重视海贸之利。

    因为地理原因,泉州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,并逐渐形成了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,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。

    历史之所以选择泉州,也是因为泉州位于东南沿海,面朝大海,背靠大山,土地贫瘠,但是人口较多,自然条件严重制约农业发展,但适合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,为泉州的贸易提供物质基础。

    也是因为看到这些记载,隆庆皇帝要开海,魏广德首先想到的就是泉州,他实在找不到比这里更加优越的海港。

    当然,按照后世的见识,魏广德也考虑过松江府,也就是上海那个地方,依托长江水道强大的运送能力发展海贸。

    不过当下这一切只能暂时停留在纸上,毕竟谁也不知道开海后的结果,魏广德清楚,论斗嘴可说不过同僚,特别是还有祖制这根大棒在。

    裕王支持他,其实也是寄希望于开海可以根除倭寇生存的土壤。

    大明朝这二十年,实在是被倭寇拖的疲于应付,要不怎么福建、广东造反那么厉害,一波接一波。

    江南两大名将,戚继光还好,主要就是在剿倭,偶尔出手教训反贼,而俞大猷则是不断的在剿倭和剿贼的战场上来回奔波。

    否了魏广德利用泉州开海的意向,涂泽民当然也不是说没有替代目标,那就是月港。

    月港属于福建漳州府,在景泰朝时漳州知府谢骞鉴于月港、海沧、海澄一带“民多货番为盗”,就下令施行保甲制度,但效果却是基本没有效果

    难以管理的原因首先,这三地距离州府漳城都在四十里以上,这在当时意味着一天以上的行程,州府很难有效的直接管辖。

    其次,“内迁”让漳州府在这三地没有行政建制,它们日常归属于漳州府龙溪县管辖,但县衙几十人根本没有余力去监管这三地,因此保甲的推行只能依靠当地豪族和乡老。

    一方面是缺乏地方府衙的监管,另一方面是这些豪族、乡老很多也涉足走私获利,再加上也不愿意挡人财路、得罪乡邻,因此他们对保甲消极、敷衍就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了。

    当然,漳州地方也不是完全没想办法,提出将巡海道官署移置漳州海沧,甚至在海澄设县的办法,但都因朝廷觉得亏钱而拒绝。

    所以涂泽民给魏广德提出的开海试点地其实就是个走私盛行,官府几乎屋里管控的区域。

    不过涂泽民倒不是要甩包袱给魏广德,而是他觉得既然这里本身就已经成为了海商走私之地,直接利用,稍加管理不就变成理想的开海地域了吗?

    (本章完)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