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页   夜间
乐阅读 > 隆万之变 > 617重录大典成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乐阅读] https://www.leduxs.com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涂泽民的盘算,魏广德也一下子领悟过来。

    月港那地方,既然都自发形成了走私商品的集散地,那肯定是有自己独特优势在里面的。

    已经形成市场,官府只需要严加管理,嘶.

    魏广德这个时候已经认可了涂泽民的打算,于是快速磨墨铺纸,直接就给涂泽民写了一封回信,之后又把早已准备好的提纲一起塞进一个信封里,这才封好口。

    这个题纲是他当初交给裕王看过的一个大体计划,包括选择港口,设立衙门收取税银等方式,大多还是参考市舶司那一套的做法。

    这年代没有发票,可没法准确知道流通商品的价值,无法按照商品价值征税,而且成本中包含的东西也很多。

    按照老规矩办事,一是师出有名,二就是更容易让那些海商接受。

    毕竟老祖宗就是这么收税的,你难道还能说税定的不合理?

    减小海商层面的阻力,这其实才是推动这件事儿进展的关键。

    虽然现在海商在朝中的影响力还看不出来,可魏广德还是相信不会小。

    浙江是什么地方,早已经取代明初的江西成为现今大明朝的第一科举大省,唯一能和它扳手腕的也就是南直隶。

    江西嘛,也就是仗着之前严嵩在时,朝中高官多点。

    可看看现在,朝中高官,江西籍贯的寥寥无几。

    好吧,现在他是三品了,也算高官,不过只是个抄书的高官。

    写好给涂泽民的回信,魏广德并没有就此收手,又铺好一张信纸,提笔开始书写起来。

    这第二封信是写给曾经的福建巡抚谭纶的,他熟知福建民情,也有和自己类似的想法,正好联系他一起上奏此事。

    但就让涂泽民一个巡抚上奏,魏广德怕影响力偏小,即便自己帮着说和,总归是感觉有些势单力薄。

    拉上总督两广的谭纶谭总督就不一样了,而且说服力也更强,毕竟他是涂泽民的前任。

    谭纶离开福建三年了,在这三年里他也是连续迁职,从一开始巡抚陕西,到被嘉靖皇帝直接点名派去四川任巡抚,征剿叛乱,再到现在总督两广,可以说前半生他是在剿倭,这中间半生就是在剿贼。

    根据魏广德听到的消息,兵部那边还在商议,打算调他在九边担任巡抚或者总督。

    真要实现的话,那他的后半生就是平虏,大明朝的敌人基本上都给他过了一遍小】

    【说】

    魏广德和谭纶交际很少,甚至可以说面都没见过。

    当初谭纶在浙江时,魏广德去杭州也没见到他,因为那会儿谭纶只是一个台州知府,根本不在省城。

    不过魏广德直接给谭纶写信,也不担心谭纶会不鸟他,不管怎么说都是江西老乡。

    魏广德相信,谭纶知道是他的信,怎么着也会亲自打开来看一眼。

    是的,谭纶是江西人,是宜黄县谭坊走出去的。

    老乡嘛,官场上相互照应一二怎么了?

    依旧是装入信封,封好口,叫来张吉,把两封信交代给他。

    去福建的人,府里自然有,而且已经很熟悉了,只要有船队南下马上就可以启程,而去广东那边找谭纶的就要稍微麻烦点。

    “派两个人去吧,相互之间有个照应。”

    魏广德对张吉专门吩咐道。

    “老爷,那要不要顺道给俞将军也去封信。”

    俞大猷刚被革职没两个月就闹民变,又要启用他,魏广德拦下两次最后还是因为民变影响太大,只得放手。

    不过拦下来两次,也让朝中诸公对俞大猷这个人的能力有了重新的认识,最起码不再觉得俞大猷是个可有可无的将领,那是真能打仗,否则地方上也不会连续请求启用他剿贼。

    下次再有人针对他,魏广德相信朝中就不会有人附议了,到时候自己抓住机会狠狠教训下那些人。

    杀一儆百。

    “那你稍等一下。”

    念及此,魏广德又回到书桌那边,快速给俞大猷写了封信,一并交给张吉去办。

    张吉前脚刚离开,魏广德还没出书房,张吉一溜烟又跑了回来。

    “老爷,司礼监太监梁钿梁公公来了,我已经让人迎进门。”

    “快请。”

    魏广德急忙整理了不久才经历了皇后册封仪式,重新捡起来倒也顺畅,只是档次丝毫未减。

    先是隆庆皇帝告奉先殿世宗皇帝几筵及弘孝神霄二殿后,出御皇极殿,遣英国公张溶、镇远侯顾寰持节,大学士高拱、陈以勤捧册宝行礼。

    皇贵妃册曰:朕惟王化,必始于闺门,宜备后妃之制,天心欲昌,于胤祚式先女,士之厘爰举彝章用延景,贶咨尔李氏宅心贞顺禀,质惠温恭而能安,步履中珩璜之节敬而无失周旋.

    当初册封皇后的仪式,捧宝册和持皇后宝玺的是首辅徐阶和次辅李春芳,而这次捧宝册的变成了高拱和陈以勤,外面人或许不当一回事,可魏广德听到消息的时候却有深深的忧虑。

    因为和这个消息一起传来的还有首辅徐阶以疾请假,隆庆皇帝许之暂调摄,仍命太医院官诊视,赐猪羊酒馔。

    不是李春芳、郭朴等排位靠前的内阁大学士,而是裕王府出身的高拱和陈以勤,魏广德就已经感觉到似乎内阁阁臣和隆庆皇帝之间间隙已经形成了。

    不过这种间隙,不管是对隆庆皇帝也好,对高拱也罢,或许在他们看来都是不值一提的事儿。

    和内阁阁臣有嫌隙,那就把这些阁臣辞退即可,就如嘉靖皇帝后期做的那样,把听话的留下,不听话的外放或者直接回家养老。

    这样,皇帝和内阁之间也就没有了间隙。

    不能解决间隙,那就解决存在间隙的人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魏广德不免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

    魏广德甚至猜测,这个情况下的高拱或许还有些沾沾自喜,巴不得皇帝早点把徐阶赶回老家去。

    就在这个时候,魏广德又听到一个消息,礼部尚书高仪请册封太子。

    实际上这已经不是魏广德第一次听到这事,早前就听说过,但是被隆庆皇帝直接否掉,而且理由非常完美。

    这次高仪突然直接上书,还是让许多人都吃了一惊。

    高仪请册立东宫疏中直言,元良笃生本以绵万年之胤祚,太子豫建所以系四海之人心,自昔三代有道之长,端在于此仰惟皇上诞膺明题请圣情谦让未赐允,俞然而伏读明谕,且先赐名后行册立,臣等恪恭俟命不敢遽言,今复三月有余,朝廷大礼俱已告成,维是东宫盛仪阙焉未举,中外人心不胜企望,愿皇上俯容臣等上表陈请断自宸衷敕下,本部择日具仪举行,以定国本以慰群情。

    上次的奏陈,隆庆皇帝是嘴上说要看皇后那边是否有出,而在诏书上写的就是先赐名行册,没想到被高仪抓住这点再次上疏请求册立太子。

    到第二日,奏陈被驳回内阁,皇帝不允。

    几日后,校录馆大堂,魏广德坐在上座上,等着消息。

    不多时,吕?F、王希烈、诸大绶等人走了进来,脸上带着一抹欣喜的神色。

    “可确认妥当?”

    这两天是魏广德在这里做的最舒心的日子,因为大典的抄录工作终于是完成了,而不是接近尾声。

    抄完了,自然还要再次核查。

    虽然之前就安排专人进行了检查,但是在抄录、校阅完毕后,魏广德又安排分校官亲自进行了核查,务求不遗漏一本。

    侍读吕?F开口就说道:‘魏大人,我们分两班进行的复核,由我和希烈分头认真核查,当无遗漏才是。’

    旁边的王希烈也冲魏广德点点头,那意思很明显,吕?F说的没错。

    “好好好,我这就去内阁,把重录永乐大典成的消息送过去。”

    魏广德一下子起身,走出两步又站定道:“还要麻烦二位,把成书全部装箱,还请二位大人亲自负责这件事儿。”

    越是到这个时候,越不能马虎,特别是这年代,房子是木头的,书和箱子,这些可都最怕起火小说

    魏广德最担心就是有人坏自己的事儿,派人一把火下去,自己可就万劫不复,百死难辞。

    安排好校录馆的事儿,魏广德带着早就起草好的奏疏直接去了内阁,向病愈复出的徐阁老禀报此事。

    不过已经是吏部右侍郎,魏广德也知道,就算再升官,顶天就是变成左侍郎,已经没太大空间了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